
5月17日下午,作为 “2025中国高温及工业热泵创新发展论坛”的分论坛,“高温及工业热泵创新研究发展论坛”成功召开,本次论坛聚焦高温及工业热泵技术的创新研究,来自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高温及工业热泵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论坛由美的楼宇科技水机产品公司总经理兼研发部长骆名文、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张振涛研究员共同主持。
主持人:美的楼宇科技水机产品公司总经理兼研发部长骆名文
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张振涛
论坛伊始,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刘剑带来了题为《基于低GWP工质的余热回收型中高温热泵系统研究》的演讲,他指出,CO₂非共沸工质能够实现组元间的优势互补,兼具安全性、环保性和热力性能,可使热源实现大温降,深度利用余热。未来,将CO₂非共沸工质应用于大温升热泵,可有效提高中高温热泵系统的效率,实现更高出水温度,提升热加工能力,加速传统制冷剂替代,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东南大学副研究员刘剑
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热泵高级应用工程师韦杏海分享了《工业高温热泵涡旋压缩机产品技术与应用》主题报告,他提到。英华特通过变频化、大匹数开发持续突破技术边界,同时针对行业痛点(如精准控温、低压启动)提供解决方案,助力工业领域低碳转型。
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热泵高级应用工程师韦杏海
天津商业大学代宝民教授就《绿色工质高温热泵系统构型及性能研究》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他指出,热泵循环形式的选取应充分考虑边界条件(热源、热汇、温跨)的影响。针对热汇侧大温升场景,可采用自然工质CO₂、低GWP工质双压冷凝;针对热源侧大温降场景,可采用混合工质、双温蒸发。跨临界CO₂混合工质循环可兼顾热源和热汇侧协同匹配。
天津商业大学代宝民教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副主任李效禹分享了《CO2空气源热泵叠蒸汽模块工程运维研究》,他提到,CO₂空气源热泵工程推广面临投资运行隐性成本高、设备选型需适应极寒天气、非采暖季电费“用多交少”等痛点和难点。并指出,标准是规范和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副主任李效禹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戴晓业分享了《高温热泵中有机工质安全性能研究》的报告,他提到,有机工质面临着热稳定性、材料相容性、传热恶化等问题,并就上述问题研究成告进行了分享。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戴晓业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胡斌分享了《双螺杆水蒸气压缩机技术及应用》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工业生产中大量乏蒸汽和二次蒸汽直接排放导致的能源浪费、环保压力以及传统回收技术效率低等问题。并详细介绍了双螺杆水蒸气压缩机技术的核心优势与应用案例。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胡斌
冰轮环境低碳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毛国良分享了题为《工业热泵构建绿色低碳未来》的主题演讲。他以工业热管理技术为核心,结合政策背景与市场需求,系统阐述了其在推动低碳绿色未来中的关键作用。
冰轮环境低碳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毛国良
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赵兆瑞分享了《轻型商业用空气源超高温热泵系统开发及高温涡旋压缩机型线热修正技术研究》主题报告,他提到,针对涡旋压缩机涡旋盘的热变形问题,建立了热膨胀多维度计算模型和动态响应预测模型进行优化设计,该技术未来在食品加工、化工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赵兆瑞
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制冷事业部高级研发工程师杨杰博士分享了《高温热泵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分析》的报告,分析了热泵零部件失效机理。提出石墨烯防腐涂层(耐盐雾1800h)、焊接工艺优化等解决方案,并建立"测试-分析-评价"全流程可靠性验证体系。
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制冷事业部高级研发工程师杨杰博士
北京工业大学吴玉庭教授分享《无油单螺杆高温热泵蒸汽系统能质提升技术》主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团队目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到,据BP能源展望2035统计,全球近85%的能源消费来自煤炭等化石燃料,工业能源消费占1/3,稳定的高温余热获取困难,低温空气较易获得,需要开发大温升高温热泵,目前公开报道的大温升高温热泵主要是牺牲其效率来提高温升,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北京工业大学吴玉庭教授
本次论坛通过多元化的议题设置,全面展示了高温及工业热泵技术的前沿动态,为行业提供了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热泵技术在工业节能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广泛应用。